【寻访重庆最美教师】吴喜梅:打破课堂“围墙” 做新时代“电影人”
  •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 时间:2018-04-25
  • 点击:5279
  • 来源:

华龙网4251230分讯(何婷)不忘初心,守得三尺讲台是最美的教育情怀。

“教育是需要用心、用爱去付出的事业。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教师会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面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验,需要教师有坚守的毅力和奉献的精神。”吴喜梅说,“作为一名艺术教育的老师,面对当今商业文化和成功学的泛滥,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耐得住寂寞,为人民而创作。”

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11年里,吴喜梅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老师,对未来,她希望自己“不忘初心”,守得三尺讲台,培养出更多在影视领域有所成就,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学生。


吴喜梅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毕业论文“玩”出新花样 她让学生拍电影

2007年,吴喜梅从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毕业,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任教,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第七期中青年编剧研修班学员的她,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

“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师授课,专业发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粗放式的‘理论+放羊’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吴喜梅说道。

对此,吴喜梅一直探索更符合课程要求的新型授课方式和实践模式,在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时,她鼓励学生以作品代替传统学术论文,这极大鼓舞了学生创作热情,在20162017连续两年,所带的学生创作的电影剧本《格桑梅朵》(少数民族题材)、《遇见十一》(心理电影)均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设计,个别同学还因此走上了专业编剧之路。

打破课堂“围墙” 她带学生参加电影展

“要上好一门具有实践应用性的课,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吴喜梅说道。

在课堂上,吴喜梅将创作经验教训,包括创作冲动和灵感来源,怎么发现素材,如何对素材进行艺术化构思和加工,作品的初稿是什么样的,之后在哪里进行了修改,以及为什么做这些修改等方面与学生分享,并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质疑。

2012年,吴喜梅和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鄢光宗教授牵头成立了行知戏剧工作室,并在2012年和2014年与学院表演系合作,分别排演大型话剧《家园》和《毕业季》,其中,《家园》获得第五届大学生戏剧节优秀组织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等奖项,《毕业季》获得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优秀剧目奖”。

“这不仅是一次有效的资源整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以作品和项目带动教学的实践。”吴喜梅说。

此外,她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聆听著名导演讲座,建立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平台等。


吴喜梅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暖心激励 她让学生爱上话剧

兴趣和自信心对于学生非常重要,不仅在专业学习方面,也在更健全完善的人格建设中。“在长期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们的迷茫。”因此,吴喜梅尝试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张泽平是一个特别漂亮且很有悟性和灵性的女孩,刚进校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排话剧《毕业季》时,她担任女二号这一角色,排练过程中,她一度因为对于剧本的理解不充分和找不到角色感觉而困顿。

吴喜梅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每次排练完之后,她都会抽时间和张泽平交流,帮助她建立信心。毕业后,张泽平回到浙江,和朋友一起创办了话剧社。

吴喜梅坦言:“对我来说,看到学生越来越自信开朗,并且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是特别令我欣慰的事。”

学无止境 不断争创艺术之高

作为影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尤其重要。在每年的节假日,吴喜梅都会参加专业方面的学习,2015年,被中国剧协第七期中青年编剧研修班录取,20162017年参加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一期、第二期重庆中青年编导研修班学习。2016年作为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代表团成员参加第二十届香港国际影视展等。

正是由于在知识方面不断学习,吴喜梅先后创作电影剧本《青春典礼》获得第五届重庆市电影剧本征集评选二等奖、电影剧本《母亲的年代》获得2015年重庆市文联重点文艺作品资助、话剧剧本《家书》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话剧剧本《妈妈的书屋》获得2016年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扶持项目等。

面对这些荣誉,吴喜梅看的很平淡:“在创新性艺术教学的路上,我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希望得到艺术界的前辈的关心与指教。”诚如这么一句话,“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她将继续朝着梦想成真的地方,做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

原文链接:http://education.cqnews.net/html/2018-04/25/content_44204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