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媒体关注
下一篇

《重庆时报》介绍学院办学情况

2013-05-27 字体:

5月24日,《重庆时报》以《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人才强校 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民办大学》 为题,介绍了学院的办学情况,并专访了学院董事长李学春和执行董事、执行院长张卫平。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人才强校
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民办大学

上月,教育部批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转设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这是我市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核心导读

2000年5月,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办学之地——重庆市合川区草街子,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办高等学校——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诞生了。

十三载春华秋实,十三载开拓进取,该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设备设施完备、办学成果丰硕的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实现“零突破”:重庆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

今年1月,经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考察、评议通过,上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转设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这是重庆市第一所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由此实现了重庆市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零突破”。成功转设标志着学院经过13年的快速优质发展,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办学层次实现新的跨越, 学科专业实现新的突破, 师资队伍实现新的发展,教学质量上到新的台阶、基础设施达到新的水平。

据介绍,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由西南大学与重庆利昂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于2000年5月。200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0年6月,成为重庆市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这所位于合川区草街街道的学院青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占地面积2048亩,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亿多元,各类图书286万册。学院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运动场散落在青山绿荫之间。  

该学院设11个二级学院,36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10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多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学院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目前已经成为重庆市办学规模大、学科专业多、学生来源广的民办本科学院之一。

  

创新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

多年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坚持以“师陶立位、学陶立制、研陶立论、创陶立人”为内涵的“立陶创特”办学特色,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确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性地实践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

据介绍,13年来,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25843名合格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6000多名优秀骨干。毕业生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历年来,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位居在渝本科院校第一名。

此外,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独具风格,学生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在全国的学术科技、艺术赛事中师生获奖达300多项。师生创作的舞蹈赴京参加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荣获编导、表演两项金奖,赴香港参加庆香港回归十周年文艺演出获金奖。师生参与拍摄制作的静电影《初见》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奖,入选东京国际电影节。理工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重庆赛区一等奖。学生自己设计、组装、调试的燃油车,获第三届本田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大学组重庆赛区一等奖……

 

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优化结构 内培外引”模式

一直以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走“优化结构,内培外引”之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008 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396人,占39.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68人,占56.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模范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教师多人。

该学院还聘请了潘际銮院士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聘请了杨福家院士、教育部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教授、数学专家李延保教授等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学院还成立有“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西部传记文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近年来,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课题、重庆市重点课题等34项,出版专著、教材75部,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1300余篇。“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主办的《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为全国民办高校优秀学报“十佳”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改革与探索:积极推进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高等学校分类改革,教育部开展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36所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之一。目前,该学院正在推进向应用科技大学战略转型。

按照发展规划,该学院转型发展就是在办学类型上,由普通本科大学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变,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由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切入点,积极创建应用科技大学。

在办学目标上——应用科技大学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融合的新型大学,该学院将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在办学定位上——在办学类型上,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高新技术研发、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在办学职能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在办学层次上,以全日制本科职业教育为主,兼顾职业继续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办学面向上,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以服务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使他们成为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此外,该学院还将积极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联合开展培养学生和教师项目合作,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国际化。

扬帆起航,再创辉煌。目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正在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争取到202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突出,办学实力强,社会声誉好,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的应用科技大学,努力向“建设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目标愿景迈进。

  

 

人物访谈

“办教育是信念、追求和责任”

  ——访全国政协委员、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董事长  李学春

1997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我随归国华侨企业家考察团来到重庆、来到陶行知先生早年办学之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更由此萌发了扎根于此,兴办学校的志向。

“兴天下之伟业在人才,成天下之良才在教育。”我一直认为,办教育是一种信念,一种事业追求,一种社会责任。大爱育人,学生是我们的中心,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今天的局面,这益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当然,民办高校要实现更长足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给予更多更好的配套扶持政策,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与公办高校平等的政策。

我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只要坚持、奋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就有朝气与活力,就会日臻完善、与时俱进。

  

“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

  ——访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执行董事兼执行院长  张卫平

世界是由一个个鲜活个体构成美丽画卷的,那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如何培养?

我的基本看法是:对来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个性特点彰显和创造力显露的人。在尊重、发现基础上开发学生专项能力,促其学生个性化成长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责任。因此,我期望未来的人文科技学院,要持续给予学生——提升自信心教育、创造荣誉教育、知行合一教育、艺术化教育。

我们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日常教育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同学们大胆创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团及社会活动都纳入考评,记载成绩,加大奖励。同时,用艺术去陶冶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诗歌合着绘画、让歌声合着舞蹈,流淌在校园,营养师生的身心。

上一篇:> > 华龙网报道学院招生情况 ...

下一篇:> > 《中国教育报》用整版报道学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