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 媒体关注
下一篇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报道我校特色文化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2013-10-24 字体:

原文:

重庆人科特色文化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2013年10月24日 14:47:22 来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自2000年建校14年来,始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致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了以“立陶创特”、“民族融合”和“平安校园”三大校园文化品牌为标志的的特色校园文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一、立陶创特文化是学校建校之基、文化之魂

    学校地处合川草街子,系陶行知先生早年办学的地方,具有典型的地标特征和历史文化机缘。学校积极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传承“行知思想”为创校之基、创特之魂,初步构建起以“学陶立制、师陶立位、研陶立论、创陶立人”为特征的“立陶创特”实验模式,并将这个模式发展为以“创”立校、以“做”立教、以“真”立人的特色校园文化,使学校构建成“凤凰山下行知路,立陶创特天下殊”的陶研文化氛围,推进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陶会会长朱小蔓以“立陶创特好,这是个创造”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被中陶会确定为“实验基地”。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正是应用技术大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用武之地。学校坚持以陶行知教育理论和实践为指导,注重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的科学设置与有机整合,在狠抓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技术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课外科技活动,使培养的人才不但理论基础扎实,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办起了陶研文史陈列室,成立了陶行知研究所(会),陶研会和学生陶研分会共有会员600多人,各种陶研活动有声有色,汇集陶研正能量。学校正在乘势启动中陶会批准立项的实验课题,纳入实验的六个二级学院,着力构建以“三会”(会教、会学、会做)为目标的能力本位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做探索实验。

    这些年来,学校通过“立陶创特”模式和文化,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成功破解了“三本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难题,连续五年就业率呈逐年提高趋势,分别达到90.48%、93.71%、91.02%、93.60%、94.02%。典型校友,如05届毕业生许伏海,通过基层锻炼后现任合川区区长秘书。08届学生乔聪玲毕业后在江苏拥有35亿资产的大型企业云蝠集团担任董事长助理、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房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等职,2011年辞职在重庆创建了“杰成(重庆)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鲁英鸿,关岭县中学任初中一年级,初三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初三毕业班40几人考上重点高中的就有30人左右,受到嘉奖;09届毕业生卿春虎、倪霏,应聘达州市渠县电视台,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同时兼做采编,他们充分发挥影视学院一业为主、相关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创作八部电视作品,均为自写、自拍、自编独立完成,在达州市优秀电视节目评选中连获6个一等奖,其中两件被推荐参加四川省优秀电视节目评选,社会及业内反响强烈,并获重奖。08届毕业生吴琼、09届毕业生王义,更是凭借非常强的综合实力,从中央电视台严格的招聘条件、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分别在在中央电视台一台任编辑、科教频道从事编导工作。

    二、民族融合文化,是兴校之源、文化之素

    为响应党和政府促进少数民族繁荣发展号召,学校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多、来源较广,是重庆市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高校之一。为此,学校始终关注少数民学生成长成才,坚持开展民族学生“三全”活动,维护民族团结,推进民族文化融合,效果显著,得到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高度赞扬;中国教育报也以“在这里,53个民族的学生共同进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超92%”为题进行了报道。

    全方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一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二是在新生入学、敏感时期、毕业离校等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三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坚持在办实事、办好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中引导他们提高认识,鼓励他们立志报效祖国,为增进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全方位开展民族文化交流。一是综合“肉孜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11月第一周隆重举办“民族节”周(节)活动,通过游园、才艺大比拼、民族风情展、民族趣味运动会、民族节晚会、少数民族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表彰大会等活动,进行情感培育,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二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艺术特长,每学期举办专场民族文艺汇演,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和才艺交流。

    全方位关爱少数民族学生。一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情况,采取“分类教学”“集中辅导”“一帮一”等方式,给他们以帮扶。同时,把少数民族学生编到各自然班,让他们与汉族学生一起住宿,形成各族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尊重其民族习惯,专门建有三个民族食堂、聘请了专业的厨师、购买专门的灶具、定点采购原材料,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用餐的需要。三是坚持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学生,应当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没有特殊化;针对他们从小养成的豪放、喜欢饮酒的习惯,教育引导他们不酒后缺课、滋事,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平安校园建设志愿者队伍,为平安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三、平安校园文化,是稳校之柱、文化之髓

    学校远离城区,周边经营摊点多,校园封闭管理条件差。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俗、文化基础差异较大。学校教育教学、安全稳定任务繁重、难度较大。

    学校认识到校园安全稳定既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稳定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需要,更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把安全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防止各类重大案件、重大事件、重大事故的发生。

    学校成立了安全稳定、综合治理、防火防盗、食品卫生等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稳定工作例会、安全稳定工作通报、领导干部和专任教师联系学生等30余项制度。印发了学校突发事件处置、疫情防控等20多项安全稳定应急处置预案。学校主要负责人与二级学院、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安全稳定责任书,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学校每月召开一次安稳工作会,分析学校安全稳定情况,排查不稳定因素,研究落实相应措施,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自2011年以来,学校设立安全稳定教育工作专项基金,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改善安全稳定教育设施设备,100万元奖励安全稳定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投入3000多万元安装学生宿舍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保障学生宿舍24小时供应热水,有效杜绝火灾隐患。购置了2辆消防车,在全市乃至全国民办高校率先也是目前唯一的消防应急分队;在显要地段位置设立宣传栏和警示牌,宣传消防安全,警示消防隐患。组建了198人的安全保卫团队,配备2辆校园巡逻车、10辆安保摩托车,24小时定时巡逻。建有8个治安岗亭,安装了316个视频监控摄像头,75套报警系统,实现校园主干道、主要路口、大型露天场所监控全覆盖。

    组建平安校园志愿者团队,有502名学生申请成为“平安校园建设自愿者”,他们既是信息员、宣传员,也是安全员,配合学校定期开展以防火、防盗、防诈骗、防灾害等为主要内容的“四防”安全法治宣传教育,配合地方公安部门、学校保卫部门全面排查、化解各类涉校涉生矛盾纠纷,配合所在学院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帮助劝导学生不断规范自己行为,配合学校辅导员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畅通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志愿者为平安校园建设搭起了上下联系的桥梁,为增强民族学生的安全意识,维护学校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全校上下通过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学校各民族学生团结和睦,校园平安祥和,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没有重大案件、重大事件、重大事故的发生。2011年重庆市民办高校创建安全稳定教育现场经验交流工作会、2012年重庆市高校创建安全稳定教育现场经验交流工作会先后在该校召开。今年,该校被评为合川区“2012年度平安建设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曹维可、胡绍洲两位同志被评为重庆市“2012年度教育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申报的“多民族民办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成果,在全国首届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责任编辑:张红

链接:http://news.univs.cn/2013/1024/996396.shtml

上一篇:> >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报道我校“...

下一篇:> > 中国高校之窗报道我校第二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