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第五届(2021)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举行
  •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 时间:2021-12-23
  • 点击:2563
  • 来源:新华网

 

    12月19日,由西南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2021)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共计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

  本届论坛以“本土立场,文化自信:学派视域下的中国电影伦理学”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电影伦理学派的路径与方法、电影伦理学的学科深化与个案两个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话题涉及美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传播学、符号学、经济学等范畴,为中国电影伦理学体系建构和学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教授致辞。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教授致辞。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孙敏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崔延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孙敏分别致辞。

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主题报告。

西南大学教授,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智忠教授主题报告。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研究员主题报告。

  主题发言环节,西南大学袁智忠教授介绍了中国电影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描述了其繁荣有序发展的现状,阐释了该学派的基本构想及价值皈依,并提出构建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派需要从“新文科、中国电影学派、中国电影传播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三个视角进行关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结合《“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和热映影片《雄狮少年》《误杀2》,呼吁文艺家关注现实生活和人性,践行文化使命;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从伦理视角回顾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揭示中国人生存的心理和家庭生存的密码,同时引用大量的经典电影文本,论述了伦理观在电影创作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呼吁伦理研究要与时俱进,避免泛伦理主义及伦理大批判,对年轻群体中出现的新文化和新伦理要持宽容态度;西南大学虞吉教授梳理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伦理标识,并强调中国电影不仅要遵循商业伦理更要坚守良心主义;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部部长贾磊磊对中国电影伦理学提出了更高目标,他指出,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派需要更加注重逻辑、注重推理、注重思辨,需要在全球化文化视野的语境下进行时代建构,为中国电影、世界电影提供理论支撑。

  分论坛上,39位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伦理学派的路径与方法和电影伦理学的学科深化和个案进行广泛交流,展开了智慧碰撞,阐释了影像世界的伦理走向。其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作题为《审美趣味背后的文化意味和伦理立场》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阳作题为《对话世界 熔铸灵魂——中国电影叙事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的报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蓉作题为《记忆的形象:科幻影像伦理思考》的报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教授史博公及其博士研究生吴岸杨作题为《1980年代中国电影里的城市青年婚恋研究》的报告;上海大学教授黄望莉作题为《通俗叙事中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伦理意义探寻》的报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涛作题为《身份缝合·道德书写:新时期电影“拟家庭”叙事》的报告;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牛鸿英作题为《青年形象的的影像位移——文化伦理视域中的青年文化研究》的报告;四川大学教授曹峻冰作题为《中国当代主流道德伦理电影的叙事转向及启示》的报告;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易连云作题为《艺术的虚构与道德的真实——基于人性的道德预期》的报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王英莉副教授、周英静副教授、岳扬副教授、秦赛一老师等也在分论坛中作报告。现场气氛热烈,观点碰撞异彩纷呈。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杨璟为本届论坛作了总结,此次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的顺利举行,为中国影像艺术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学术支撑和理论资源。杨璟表示,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派的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电影发展的重要趋势。

原文链接:http://cq.news.cn/2021-12/20/c_1128182450.htm